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精品课程建设专家谈

发布时间:2007-09-15浏览次数:1570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即将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什么是精品课程,如何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围绕这些问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于2003313日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数学系冯克勤教授、教务处袁德宁教授,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副教务长李克安教授、化学院高盘良教授、元培计划办刘亚萍副研究员,北京师大教务处处长葛岳静教授、信息学院黄荣和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郭广生教授,首都师大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等在京部分高校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杨祥同志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综合处处长宋毅也应邀参加了研讨。

 

一、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

 

与会专家对精品课程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实施质量工程和精品课程对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和尖锐。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四个投入不足”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在大学的各项工作中,教学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实际支持不大,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出台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非常正确,也十分及时,是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在我国,教学质量虽然是具体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但政府必须出面抓,这样才能得到各级政府、高校和教师的重视。

 

二、对精品课程的理解

 

与会专家对什么是精品课程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有专家认为,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等等。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集中于主干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首先,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不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高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是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受益面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

 

精品课程虽然分层次、多样化,但不意味着不要标准。既然是精品课程,必然要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的精品课程应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一门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是适合其高水平重点大学教学需要的标准,若将之机械地搬到一般大学或高职高专层次,很难称其为“精品课程”,反之也如此。一个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群体使用的教材,挪到较低水平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可失去了精品的示范指导性和适用性。

 

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在于造就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2.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又不能单纯关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套)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一本教材统治高校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特别应该加强大学生对原著的学习,因为教材是编者对原著的归纳,不同的编者归纳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但由于教材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而不为人知。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水平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比如,精品课程建设中要不要照顾西部地区?实施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与会专家学者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国际化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

 

5.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在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贯主题,也为各高等学校所重视。比如,教育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出版了1000本左右,现在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从编写出版质量看,总体上体现了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高校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考虑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要进一步加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入课程教学。比如,著名科学家黄昆先生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是,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具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

 

7.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教学规范,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甚至比精品课程建设或者某某工程建设还重要。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某某工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政府都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这就能够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杜绝政策的不稳定和长官意志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8.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术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学者自身的事情,行政干预应该掌握“度”,不能用行政手段取代和过度干预学校内部学术事务;二是处理好自发与人为的关系。精品课程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哪个人自封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的自我建设原则,不人为拔高、不人为干涉,要自然成熟。另一方面,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加快其成长成熟的步伐;三是处理好评估过程中的软与硬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硬性指标,但不能过于僵化,要有弹性和柔性。否则,过于刚性,对精品课程建设,对创新是不利的。

 

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精品课程教学各自实践

 

1.清华大学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的认识体会。

 

清华大学教务处袁德宁教授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清华大学课程与教学的经验体会。他说,清华大学十分重视教育质量建设,重视课程、教学与师资建设。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理念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以综合化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以国际化为条件,培养造就高层次、研究性、创造性的专门人才,核心在于创新。因此,课程教学应该由过去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课程建设必须为创新奠定知识、认知和创造的平台,大学特别要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关于教材建设,不求面面俱到,在某一方面质量和特色突出,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就确定加以支持和重点建设。

 

2.北京大学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的认识体会。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李克安教授谈了北京大学建设精品课程的认识和体会。近年来,北京大学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主干课程教材,在课程教材建设中,注意配套建设。其一是任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必须高,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其二是课程教学内容要先进,反映本学科世界最新发展成果,同时要适合于学生学习;其三是要选择优秀的教材,反映学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和教学思想;其四是重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的学科,如人文学科、逻辑思维强的教学不宜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五是重视评估,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其六是重视教学成果的形成、表彰和奖励,通过奖励优秀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3.北京化工大学建设精品课程的认识体会。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郭广生教授谈了本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体会。他说,从1999年开始,化工大学就启动了学校样板课程,树旗帜,通过它来激励大家提高教学质量。样板课程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什么样的标准就是样板的?对这个问题,他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开始以为事情很简单,确立几个指标就可以进行操作了。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比如,样板课程教学项目经费已经下拨了,过了两年即将验收。但怎么验收?用什么指标验收?怎么量化?凭什么说这个人完成的项目是样板、优秀的,另一个人的项目的就不是样板和优秀的?经过一番思索和探讨,确立了弹性的、个性化的指标体系。一是要考虑样板课程教学的师资建设状况,二是考虑评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变化合理性,三是考虑和评估项目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性,四是考虑评估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实验课时与方法,五是考察其教学效果。通过样板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批名师、建设了一批优秀教材、名实验等环节。总之,样板课程虽然复杂,矛盾较多,难于一个模式,但建设样板课程,促进了全校师生教学改革意识和风气,认真教学成风,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研讨会上,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宋毅、理工处处长李茂国分别就教育部即将启动的“质量工程”中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建设思路等向与会代表作了介绍。

 

 《高等学校信息与动态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