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小学内专门设计的铁轨小景。
核心提示 詹天佑,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奠基人,在其履历中,自称“广东南海县人”。曾几何时,国内学界关于其出生地一直争争议不断。近年来,经过詹氏后裔和有关研究人员多方比对史料和实地勘察,终于确定詹天佑是地道的广州西关人。
前两年,詹天佑出生和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位于十二甫的詹天佑故居,一度被纳入拆迁红线,全赖几位有识之士振振臂一呼才得以获救。如今,该故居开发保护情况怎样?如何重塑“铁路之父”的生前场景和传奇人生?
在工程技术领域之外,他又为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无形资产”?不久久前,我们再次推开了詹天佑故居的大门……
詹天佑生平贡献
詹天佑,号眷诚,祖籍徽州婺源。1861年生于广州。
1872—1881年,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1881—1888年,任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员、教习,广州广东博学馆教习兼测绘广东沿海海图。
1888—1911年,任关内外铁路工程司(注:工程司为旧时工程人员职位)、驻段工程司、新易铁路总工程司、上海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顾问、京张铁路总工程司兼会办、商办川汉、粤汉铁路总工程司等职。先后从事修建关外、萍醴、潮汕、沪宁、洛潼等铁路,并主持修建新易、京张、川汉、粤汉铁路。1894年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辛亥革命后,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交通部技监、全国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曾获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赴海参崴、哈尔滨为中国争得武力护路之权利,防止日本以此为由侵占我国领土。中途因疲劳过度腹疾复发,请假回国就医,于4月24日病逝于汉口。
詹天佑毕生贡献卓越,在修建津榆铁路架滦河铁桥时,英、日、法三国工程师指挥打桩均告失败。他采用“压气沉箱法”配合机器打桩,获得成功。
后来,他又主持修建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造期间,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竖井施工法”,解决了打通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难题;针对地势陡险、坡度大的八达岭,他沿山腰铺设“人”字路线,使列车顺利行驶。此条铁路仅用四五年时间便告竣工,提前两年建成,震惊世界。
早在1905年,詹天佑就率先向清政府提出统一采用国际标准轨距、引进国外先进的姜氏车钩等建议,清政府据其意见制定了中国最早的铁路修建工程标准。辛亥